科学有故事·听众问答
本系列内容来自音频专辑《汪诘:科学有故事》中的“听众问答”,定期答复听友们提出的各种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收听音频可至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蜻蜓等各大网络电台。
科学有故事·听众问答
本系列内容来自音频专辑《汪诘:科学有故事》中的“听众问答”,定期答复听友们提出的各种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收听音频可至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蜻蜓等各大网络电台。
汪诘
科学有故事
听众君往高处给我留言说:我是做猎头的,我曾经有一名候选人就是学物理的,可他30多岁的时候已经在房地产公司做到中层管理人员了,年薪也有30多万了,而限制他往更好职位跳槽和晋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学历不是房地产相关专业(建筑,土木,设计,城市规划)。我不想否定汪老师对全民科学意识启蒙的功德。但我实在担心一些年轻人在纯真学生时代的美好愿望到了成年之后会改变,毕竟他们的父母会觉得功利化的专业比较好,挣钱多才是最主要的,毕竟中国房价这么贵。我不想这么庸俗,只是不希望有些年轻人后悔,来怪汪老师,选择科学之路一定要不在乎金钱才行。
我认为这位听众的提醒很好,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没有哪件事情只产生单一的影响。我想顺着这位听众的留言谈谈我对立志当科学家这件事情的想法,希望我的这些个人浅见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我先来说说我个人的经历。我小时候也曾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其中让我立下这个志向的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少年科学》杂志,我小时候最爱看这本杂志,也是我唯一常年订阅的杂志;二是动画片《咪姆》,这部动画片让我对科学家充满了敬仰。
我高中念的是省重点中学,理科成绩一直就很不错,但并不属于特别拔尖那种。高考也是考的理科,但是后来由于各种阴差阳错,最后竟成了一名外语系的文科生。不过,其实在我读大学后,心智已经开始逐渐成熟,我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水平是不太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的。我的优点不在于哪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优势,而是综合能力还不错,也就是说,智商、情商、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比较平均,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但也没有明显的短板。所以,我从大三开始,就基本上想明白了自己毕业后的打算,就是学好与互联网相关的计算机技能,毕业后投身于新兴的互联网行业,然后在恰当的时候自己创业。在 2000 年前后,正是中国互联网的黎明期,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虽然我小时候的科学家梦想破灭了,但是我完全不会后悔我从小受到了《少年科学》和《咪姆》的影响,我曾经立下的志向也让我在初中和高中学习中没有懈怠,一直保持着非常积极的学习心态。我发现,有梦想的孩子总是会更积极。
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要扮演什么人生导师的角色。有千千万万的想成为科学家但最后没有实现的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仅仅只是站在这样的视角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科学家的收入总体来说是不错的。我国一直在用高待遇来吸引科学家回国工作,而即便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平均收入也是不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7 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收入的数据,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3 万元,金融业 12.3 万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0.8 万元,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 7.4 万元。所以搞科学研究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清贫,而且一旦搞出可靠的研究成果,各种收益还可能会非常丰厚,个人的名望等无形资产也是普通人所难以企及的。
第二,但那些能够有资格被人们尊称为科学家的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也就是说,他们是人群中的极少数。这个志向的实现难度往往比想象的要大得多,所以希望你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便最后没能成为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也绝不意味着人生失败,你的付出依然是有价值的,你也不难找到感兴趣的其他职业。我也很想对那些给我写来真诚邮件,表达要实现我临终遗愿的学子们说:如果最后牛皮吹破了,我也不会感到失望的,因为我很清楚要实现这个牛皮有多么困难。
第三,成为一个成功企业家、演艺明星、作家、政府官员等等都可以英雄不问出处,抵达成功的路径不止一条。但是,很遗憾,时代发展到今天,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道路几乎只有唯一的一条,那就是求学。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念下去,你的学历越高,就读的学校世界排名越高,你越有可能梦想成真。大学本科是最基本的门槛,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在民间诞生科学家了。
第四,等你念到高中后,差不多就可以重新评估一下自己小时候的志向是否需要做调整。如果你的理科成绩并不是拔尖的那种(我说的是在重点中学里的拔尖水平),那么,想成为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就比较难了。不过有些学科,例如心理学、古生物学等对数学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你可以考虑调低一些自己的志向,或者重新立下一个志向,这都不算晚。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就是我常常说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第五,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就不能抱着功利的心态搞研究,你必须做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工作的心态。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大厦相对于人短暂的一生来说,已经磊得很高了,科研方向也已经分得特别特别细,要想把前人的成果都吃透往往就需要多年时间。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不是想出来就出得来的,很可能你确定的课题一直苦苦钻研却突破不了,天知道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答案还是因为这个课题本身就是伪命题。探索的路上充满黑洞洞的未知,所以,你必须要做好成功来得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同学更晚一些的心理准备。可能你的有些同学都已经当上了企业高管,有车有房了,你还在做博士后研究呢。
第六,最后一点,如果你受了我的影响而选择了理科专业,我并不会担心你将来会怪我,因为,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的人,具备科学精神的人,哪怕转行从事其他职业,你所养成的科学思维也肯定会对你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帮助。你会比别人更加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会更加务实。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在做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实验,看看一个总是赞美科学,总是试图影响青少年爱上科学,学习科学的人会不会有一天收到一封后悔被我影响的邮件。我在这里可以跟大家做出保证,如果哪一天我收到这样的邮件,经过来信人的许可后,我会念出来,也算是对我今天节目的补充。
以上六点,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想法。我今天在科学声音的专家团中征集对立志成为科学家的青少年的赠言,也得到了很多的反馈,我念几条,希望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大数据研究的复旦赵老师说:
“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日常面对的大多是非常无聊的繁琐细节,毫无成就感可言。科学家讲他们的研究讲得非常有趣,是因为他们特意过滤掉了大多不值得一提的细节,而只将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 1/10 或 1/100 成功的路径上。否则这样的故事讲起来没有人愿意听。”从事药物开发的行幽老师说:
“在中国,做生物医药的科学研究,除了要夯实各种化学物理数学的技术外,不要忘记学习其他社会人文学科,广阔的文化视角都能在你以后科研遇到瓶颈的时候帮助你转换视角,深化理解,甚至提供新的思路。要学会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医学及其文化,不要被古人限制了你的探索。”
从事进化农业生态研究的张老师说:
从事分子生物学以及基因组研究的迪老师说:
“想要做科学家的动力要认清楚,需要的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搞科研在别人看来很辛苦,没日没夜的在实验室泡着。但是,一个真正爱科学的人却觉得非常开心,因为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的每一点突破,都是人类科学的一点点进步,而科学家本身是最先知道大自然这个秘密的第一人,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兴奋点,也是最大的幸运。”从事建筑建构与抗震研究的王老师说: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和汪老师故事里面讲的之前的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研究更多的会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所以需要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有一些老师话说的很简短,但字字珠玑,比如:
从理,而不从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
多问问为什么?
无论学习还是研究,笨方法最有效。掌握方法论,一步一个脚印。
还有很多,我就不再一一念了。我知道我的听众中,藏龙卧虎,有科学家也有科研工作者,也有即将成为科学家的学子,如果你们也有一些话想对立志成为科学家的青少年说,请在本期节目中留言,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青少年看到你们真诚的忠告。
本期节目,我给大家找了一个非常励志的视频,听一群年轻人讲述自己投身科学的原因,其实归根到底,他们都在重复着同一个原因,那就是热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1344crzk2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免费节目,就在科学声音小程序】
▼▼▼ “科学声音”三部曲